空氣無形無相,卻可以承載濕度、溫度、閃電、云層、風、污染物、無線電波、飛鳥與塵埃。它穿梭在身體與自然、建筑與山川、現實與虛擬平臺之間,構成了我們共同呼吸的環境。
策展人蔡藝璇在“振動的云層”展覽中,提出了一個通常被大家所忽視的現象:空氣看似雖“空”,所承載的事物卻是地表活動的映射。20世紀以來,當代人的生活空間已面臨著本質上的轉變,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工業生產將碳物質和大量溫室氣體送入大氣,將大氣由自然化為人工的產物。
空氣作為公共界面,流轉于不同的生態圈層之間,也在數字控制和資本的驅動下不斷受到侵占:化學物質占領云層,可吸入顆粒物漂浮在肺部,電磁輻射包圍著地球。在這樣一個時代,如何呼吸?如何抵抗氣候變化和對地球的資源開采?設計師如何介入氣候調節及空間設計?對不可見環境的數字呈現如何改變我們對環境的認知?
瑞士藝術家Karolina Sobecka的《記憶、理想與假設》(A Memory, An Ideal, A Proposition)以化學手段重制了火山噴發后的云、實驗室中的云和氣候干預實驗中的云,結合研究出版物、短片、檔案和攝影,剖析并展示云中物質的演變,以及背后的地質與社會轉型。在這里,云的變化串起了自然、科學和藝術視角的知識演化。這些在玻璃器皿中可變的云層分別講述了其背后的記憶、實驗模型,以及當代假設。通過研究它們的組成、形成條件和創造的環境,作品為地質和社會轉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可能性。
記憶、理想與假設,卡羅琳娜·蘇北卡空氣也能設計嗎?阿根廷藝術家Tomas Saraceno設計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無需使用化石燃料、氦氣或鋰電就可以自由漂浮的飛行器,由此前瞻性地提出了一個可以擺脫化石燃料、自由飛行的未來。他還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、大氣與行星科學系(MIT EAPS)合作開發了一個全球大氣漂浮路徑預測系統。這一名為《氣的紀元》(Aerocene)的項目將以錄像、飛行包和漂浮線路預測APP在中國首次完整亮相。